縱貫人類歷史,新科技多次顛覆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形態。自從ChatGPT的問世,AI所蕩漾出來的浪花,就已經默默地,影響每個普通人的生活。從日常瑣事、運勢占卜、旅遊行程,再到專業資料蒐集、程式碼撰寫、圖片生成,所有人都在思考那個最至關重要的問題:
所以 AI 還能為我們解決什麼?
上週三,智谷便協同資策會的夥伴,進行一場『AIGO淬煉實戰盃』挑戰資格說明會,希望召集對「用 AI 解決企業實際問題」有興趣的人士,在競賽中切磋,迸發出自己的無限可能。
「從什麼都沒有,到被巨頭肯定」未來巢科技Bob的創業之路剖白
從政大企管系畢業,如今身為 AI 科技新創董事長,也被NVIDIA認可的許旭安 Bob,最早驅動他往AI方向發展的,是一顆想幫助年輕人的心。
在亞洲的求學制度之下,「學習新知」總是跟「考試分數」掛鉤。在許多心理學的學說裡面,都有談到,任何本應該是「自我驅動」的事物,一旦給了他任何形式的「報酬」,自驅的動能便會大大降低。因此,12年前的 Bob,秉著對教育的信念,借重 AI 的推薦能力,幫助年輕學子們,快速判斷自己的強弱項,從而不再依靠考試來決定自己的命運。
這是他的第一次創業,他自嘲當時的自己終究太年輕,有熱情、有信念,但沒有管理經驗,於是公司最後在兩年時間內陣亡。不過,這段歷程,以及這段歷程所代表的初心,引領他來到此刻。
目前,未來巢科技是他的第三次創業。而今年,他代表未來巢科技,登上全球最具指標性的 AI 大會之一 ,NVIDIA GTC的舞台。

這段分享中,令智谷小編特別有感的,是 Bob的謙虛,以及他的心理韌性。他提到自己一開始並沒有任何AI 技術背景,只是憑藉對教育的熱愛與信念,就算是一些沒人想做的小事,他也願意去承擔,只為了完成心裡那份偉大的夢想。
我們應該常聽到長輩跟我們說,「文組生跟科技業無緣」,對嗎?其實關於這點,Bob 也曾在創業初期懷疑過,甚至在低潮期,也困惑許久:
「夢想,真的能當飯吃嗎?」
經歷為期好幾年的天人交戰之後,終究是夢想戰勝了世俗的枷鎖,讓他選擇追隨自己的使命,持續探索人生的答案。
小編認為,無論是夢想、理念,還是天命,或許都沒辦法讓我們擺脫茶米油鹽的冷冰冰現實,但在夜幕低垂之時,讓我們仍舊願意在黑暗中前進的,是那顆掛在高空中,名為「夢想」的北極星。
實戰經驗分享:瀕危原住民文化遇上AI,耆老的智慧終於被永傳
說明會那天,帶著熱情與使命感的,還有智悠科技的總經理 ,Eric 鄭中嘉。他曾帶領團隊參加 AIGO 競賽,並以「財團法人原語會,原住民語音合成」一題,摘下該年度的特優獎。
台灣原住民說起話來,常給人豪爽、好相處、親切可愛的形象,但你有想過,他們正在面臨語言斷層的危機嗎?在台灣,很多本來存在的原住民語已經流失,像是巴賽語(Basai)和凱達格蘭語(Ketangalan),已經被判定沒有母語人士。即便是目前仍然存在的原住民語,也正在凋零。再加上年輕人漸漸都不諳族語,久而久之,「原住民語的死亡」只會是必然。
而這個問題,Eric 用 AI 提出了解方,那就是用 AI 語音合成技術。

Eric 表示,當時他們團隊,花費最多時間的,就是在資料處理的部分。為了讓這些原住民族的耆老們都認同、滿意語音合成出來的效果,團隊投入畢生所學的資料科學處理技術在這上面。那是一個文化與科技相互激盪、交融的過程,而非單純一段無感的技術炫技。
因此,Eric 也希望有意參加本次「AIGO淬煉實戰盃」競賽的團隊,要更有意識地去思考:
要如何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?
「到底要怎麼走過使用者地圖,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?」是Eric 當初在解題過程中不斷在思考的,他認為,先著墨在「以人為本」的田野調查,再投入時間探討技術層面的問題,才能得出最好的結果。
能抵抗時間洪流的AI創造力
無獨有偶,「人本思考」也正是我們智谷網絡執行長,Jimmy 在推動企業導入 AI 時,最為重視的。
近幾年,大家會看見,智谷幫助許多企業逐步實現數位轉型,不過外界不知道的是,在帶領我們規劃師與企劃團隊時,Jimmy 最常跟我們講的,是一定要貼近客戶的真實情境,切忌只停留在技術層面。
無論大型企業還是小團隊,每天都在高速運轉,長久下來也已雕塑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成功範式,所以其實無暇去思考,AI 是不是能為現況帶來更好的處理方式。
「 台灣許多企業缺乏對 AI 的想像力。」這是小編最常在會議中聽見的話。因為已經習慣了一種生活,所以無法想像另一種生活。這不只是企業的難題,也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事。
因此,小編認為自己在智谷體悟到的,是「保持同理心,保持對他人身處的困境的想像力。」
在運用 AI 的,仍舊是人。所以貼近人性,去思考人性所需要的、所在乎的、所可能面對的,再來思考如何運用 AI 解決問題,才能直搗核心地解決更深層的問題。

Jimmy 表示,他在企業中看到的,是我們需要一份「跨學科、跨領域」的解題行動。由此延伸,他也用了「AI教母」李飛飛來舉例:
李飛飛因母親的薰陶,從小在書香環境下成長。長大之後,她跟隨父親工程師的腳步,進入科學家的領域。現在,她是史丹佛大學「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研究所」的共同負責人,專注於以「改善人類狀況」的方式開發 AI 技術。不是以產品角度出發,她在做的事情,是從人的角度出發,去解決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。
Jimmy 特別提到她,除了是因為自己十分欣賞她這樣跨域、多元發展的人才,也是希望能鼓勵「AIGO淬煉實戰盃」的參賽者:
不論背景來自哪裡,只要能夠帶著「我生來,就是要來解決世界問題」的願力,善用現代科技的使用成本越來越低的優勢,發揮自己的內在創造力,就能夠為社會,或為特定的產業,打造出美好的數位未來。
2025 「AIGO淬煉實戰盃」 最新賽制說明
所有參賽者最期待的,就是「AIGO淬煉實戰盃」的賽制初公開啦!
競賽資訊如下:
報名資格
1.參與對象不限身分:大專校院在學學生(含大專生、碩博士生)、社會人士等皆可參加。
2.具數據分析應用、AI技術基礎能力或產業解題所需之專才
3.報名人數至少2人,上限10人
4.每人僅能參加一隊,每一團隊解題數以1題為限
徵件流程
1.報名階段:8/13(三)至 8/29(五)18:00
請於8/29(五)17:59前完成繳件報名,若超過此期限恕不受理,本活動完全免費。
2.初選階段:9/1(一)至 9/5(五)
以辦理實體簡報審查會議為主,邀請外部專家委員擔任評審委員
3.決選階段:10/27(一)至 11/7(五)
以辦理實體簡報審查會議為主,邀請外部專家委員擔任評審委員
4.活動頒獎
預計於11/13-11/16資訊月活動中頒獎(確認日期與地點再另行公告)。
獎金規劃
1.入選獎金
• 入圍團隊共計擇優錄取 20 案次,每案可獲得入圍獎金新臺幣5 萬元
2.決選獎金
• 競賽設有二大主獎項類別:
•「成果深化獎」與「創新應用獎」
• 各獎項設金、銀、銅獎各一名,共 6 名得獎團隊
• 金獎:50萬元、銀獎:30萬元、銅獎:20萬元

🔽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?如此精彩的分享,我們統統免費放在Youtube啦!🔽


